自动化与人工智能如何深度融合?学者解读转型
- 编辑:admin -自动化与人工智能如何深度融合?学者解读转型
人民网北京10月15日电(记者赵竹青)“自动化技术不仅是工业生产的‘骨头’,更是数字经济的‘血液’。”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委员兼理事长、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杨孟飞表示。在第五届中国自动化大会上,他表示,自动化技术正处于“十五五”规划设计的新起点,自动化技术面临与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新机遇。自动化与人工智能如何深度融合?作为中国自动化学会主办的大型综合性学术会议,2025中国自动化大会于10日至12日在哈尔滨召开。以“智能赋能,掌控未来”为主题,10位院士、3位以上专家学者参会。来自学术界和工业界的5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和交流。在新科技革命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的背景下,杨孟飞呼吁学术界“深入探索自动化领域,加强基础研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注重人才培养,争取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化学学会会员、名誉理事长、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郑南宁表示,随着大规模语言模型和多模态学习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正在从基于大规模模型堆叠和响应式交互的范式演变为具有因果推理、概念的认知主体 生成能力、意图深刻理解能力、价值调整能力等。它是“由意图驱动的智能”。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院院士、中科院沉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于海滨分析了迄今为止自动化技术在工业革命过程中的作用,总结了制造自动化系统的演变和发展,提出了人工智能时代制造自动化系统的核心特征和发展方向。基于此,本文初步描述了新一代制造自动化系统的结构框架和系统变化的演变,并引发了cI对制造自动化系统的设计理论、开发方法和应用范式的广泛研究。马苏。最后,展望人工智能时代制造自动化系统和软件的创新发展前景智慧。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员、哈尔滨工业大学著名顾问、党委书记陈杰从生物群体高效自组织的本质机制出发,面向无人系统“感知-瞄准-调节-控制”的核心任务过程,系统分析了无人系统面临的科学问题。载人并达到了目的。合作进化和集体智慧的出现。它将上述研究整合为智能自治系统、无人实体协同进化和群体智能出现的综合技术框架,从而提高实际应用中的群体协作能力,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可能的参考指南。王耀南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汽车学会特邀顾问湖南大学教授、化身智能机器人代表了机器人技术发展的前沿方向和技术指挥高度,加速完善智能制造、医疗康复、特外科、智能服务等场景。更大的模型为机器人注入了语言理解、视觉泛化、常识推理等关键能力,推动了前沿感知和控制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机器提供了以下能力:机器人EMA提供了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精确控制能力和智能交互能力,将机器人技术带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除主要报告外,会议还组织了“嵌入式传感与智能机器人”、“先进导航与智能信息融合”、“智能机器人与系统关键技术”、“普惠机器人”、“先进光电传感技术”、“人工智能赋能数字化”。教育转型”。 300余位专家学者分享了最新的学术进展。同时,大会首次举办了优秀青年人才跨境交流会,并为该领域的发展注入年轻活力,组织了青年科学家论坛、博士生交流会、学生科研开放活动。创建了一个论坛。